【资料图】
后台回复品牌免费获得《50本品牌营销必读书》
作者 |齐敏倩 来源 |三亿世代
“这两年挺难的,我们之前一直是盈利的,这两年有点亏损。”大杯内衣品牌“奶糖派”创始人大白说道。他告诉虎嗅,近两年为了发展更快,公司进行了较大手笔的营销投入,这是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。 9年前,在给怀孕的老婆买内衣时,大白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了国内大胸女孩的难:D罩杯以上可供选择的品牌、款式实在太少了。 当时,尽管电商已相对成熟,但当时内衣消费的主要场景还是在线下。 互联网聚起来的流量,尚未流到内衣这个小品类。那中国到底有多少女性需要D罩杯以上的内衣? 这个问题,大白好奇了很久。几家内衣上市公司的销售数据告诉他:大概5%;知名网站的大数据调查说:10%,几年后这一数据增长到15%。大白会把收集到的数据同步到豆瓣bra小组,同时邀请感兴趣的人和他一起创业。 2015年,大白在社群里结识了阿璞,说起大杯内衣,两人的“话匣子”像是关不上了似的,从晚上9点一直聊到凌晨3点。当时,创业氛围正浓,22岁的阿璞放弃了去德国留学的机会,跟着大白推出了大杯内衣品牌——奶糖派。 在他们创业的前后脚,ubras、蕉内等一大批内衣新品牌相继成立。这些品牌的定位、产品、各不相同,但无一例外都想用互联网的打法在传统的内衣市场分得一杯羹。 那正是一个流量红利崛起的年代,互联网逐渐成了“基础设施”,小红书、抖音等一大批新平台也在快速发展,线上消费在服装行业的渗透率,从2015年的18%增长到了2019年的34%…… 相对便宜的流量、新渠道和新消费人群的崛起,给内衣新品牌提供了生产的土壤,资本的进入又为其注射了一剂“肾上腺素”,不少内衣新消费品牌因此得以在前两年疯狂生长。 但,流量红利日渐褪去。直播电商业内人士告诉虎嗅,前几年他们靠“白嫖”平台流量就能做起来,现在都得花钱买精准流量。 靠流量“奶”大的内衣新品牌,当下也急需找到一条新的增长之路。流量的“背叛”
大白决定,今年要减少推广,多做口碑传播了。 内衣新品牌能迅速崛起,“流量”功不可没。可现在,这些品牌却面临着流量的“背叛”。作为新消费创业者,大白对于流量这件事,原本是“谨慎”的。奶糖派创业早期,一直通过自己做内容和社群运营的方式,获取、沉淀流量。这样的结果是,跟ubras、蕉内等同行相比,奶糖派的发展速度更慢,但同时营销费用也低。据悉,2020年以前奶糖派一直把营销费用控制在销售额的15%以内。 (虎嗅注:增长黑盒曾分析某头部内衣新品牌2020年营销费用占销售额42%。) 2021年,奶糖派营收超过3亿元,同比增长了160%—170%。眼看着公司到了新“量级”,大白开始考虑管理和营销升级。“我当时想,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习一下其他新锐品牌的做法,通过投放,让自己增长的更快。”大白说道。 本来,大白把“投放”视为品牌发展的“小甜甜”,结果“小甜甜”成了“牛夫人”。他告诉虎嗅,2021年和2022年,奶糖派营销投入达到数千万元,不过获客效果却十分不理想。之前在营销上的投入,也造成了公司近两年的亏损。 ▲图源:大话西游剧照 “困”在流量陷阱里的,何止大白一个。据知情者透露,2022年某头部内衣新品牌也遇到了不小挑战。王征所在的汕头陈店镇,有中国“内衣之乡”的称号,他透露,当地的内衣厂基本都在尝试做电商,尤其是抖音、快手等。“之前我们做线下批发,但是线下要账太难了,很容易坏账,电商不存在这个问题。现在我们这里一般都是老爸赚钱,让儿子做电商谋出路。” 王征也招了五名员工做抖音直播,目前投了十几万,但依然还在亏损。“我们经常花几千块钱买流量,结果也就能卖几千块钱的货。算上商品、员工成本,还是亏损的。” 流量变贵、转化率变低,几乎是过去一年整个消费品行业面临的难题。“过去推荐给100位潜在消费者可能有5个人下单,现在可能就3个。”大白说道。 内衣,不同于包、外套或者化妆品等其他消费品,它穿在里面,基本不会被其他人看到,所以也几乎不存在攀比、彰显身份等社交属性。大环境变差时,内衣更容易变成可有可无的选择。 再加上,这两年“到线上去”已经成了不少内衣企业的共识,像王征这样的内衣企业进入电商渠道,也或多或少分走了内衣新品牌的流量。“总体来说还是卖得人多了,买的人少了。”王征说道。6月20日,资本邦了解到,中国建筑兴业(00830 HK)与中国建筑国际(03311 HK)联合公告,中国建筑兴业的控股股东加宝、中国建筑兴业及配售代理
6月20日,据全国产权行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披露,龙胜县骅湾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00%股权被挂牌转让,底价为1200万元,转让方为桂林宏瑞
重庆市经信委近日印发《重庆市提振工业经济运行若干政策措施》,从稳住市场主体、提振重点产业、实施稳链工程、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推出26条
半个月吸引30家企业注册投资、多家企业完成增资、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。6月份以来,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正加足马力,跑出招商引资加速度。6月
记者日前从工信部获悉,工信部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生态环境部、商务部、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《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。